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
NTHU Center for Waldorf Education

一堂不一樣的藝術課:華德福藝術教學

 

 

 

 

文/林盈璇
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24級

 

身為華德福藝術教學的第十位修課同學,這門課其實一開始不在我的課程規劃內。大一的時候系上有一門必修課「華德福教育專題探究」,當時對於華德福的印象就是舒適、平靜的上課模式,但課程比較著重在認識華德福是什麼,沒有更深入介紹華德福的教學模式,因此我決定藉由華德福藝術教學這門課來認識華德福教育的實踐,並翻轉藝術在我心中的負面形象。

然而,前幾堂課就是我最害怕的黑板畫與蠟磚。過往體制內的美術課總是要求學生用蠟筆繪製精細的線條,或是小小的物品,但我對於手臂力量的掌握比較不擅長,所以每次只要使用蠟筆,總是很容易失誤,也因此對於粉筆、蠟筆、粉蠟筆等工具感到排斥。這門課很不一樣的是,老師強調的是氛圍,而不是精緻感,當氛圍營造得夠強烈時,即使畫面、人物不夠精緻,也可以讓觀賞的人清楚看出來畫面想要傳達出的意境。

 photo1

 

這幅畫其實有很多細節並沒有表現得很清楚,
但是從灰色偏暗的背景,可以感受到氛圍比較負面。


華德福藝術和體制內的藝術課還有兩個相異的地方,以前我繪畫的習慣是先描邊,再填色,這樣的繪畫方式讓我能夠在框架內填好每一個顏色,可是成品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怪異,而恬慧老師幫我解答了這個問題。老師經常告訴我們「物體是沒有輪廓的」,當物體去掉了輪廓,人物的線條才有了生命,是生動有變化的,而不是被框架起來的一幅畫。第二個不同的地方是捏塑,我們平常在捏黏土時,假如要捏一隻豬,我都會先將黏土分成七塊-頭、四肢、身體、尾巴,各自捏好形狀後,再拼成最後的作品,但在華德福藝術中我學到了另一種操作方式。

老師一開始也沒有告訴我們怎麼做,因此我仍使用過去所學的方式,捏完後老師讓我們回想剛剛的捏法,並教我們用一體成型的方式捏塑,我一直以為我以前的捏塑方式能夠幫助我更方便調整每一塊的比例,沒想到一體成型作品的比例反而更協調,甚至過去的我認為捏塑非常需要技巧及天分,但在看到大家使用蜜蠟捏造的作品後,我覺得只要抓到訣竅,每個人都可以是捏塑大師!
 photo2
 photo3

 

 

 

 


左圖、所有同學的蜜蠟作品合輯,每一隻動物看起來都很生動、栩栩如生,而不是頭身分離的狀態。

右圖、當我看到我使用一體成型捏出來的長頸鹿時,才意識到我以前捏塑的方法是錯誤的。

華德福藝術教學中,我特別喜歡濕水彩,而濕水彩也帶給我最多不同的感受。以前畫水彩畫時總會擔心沾太多水會讓不同的顏色混色,導致畫面變得混亂,然而濕水彩就是要在濕透了的紙上將顏料渲染開來,與我認知的「水彩」觀念是相違背的。很奇妙的是,在濕水彩課程中,我們明明只有使用藍、紅、黃三種顏色,但呈現出來的卻有綠色、橘色、灰色等等各式各樣的顏色,隨著深淺的變化,能夠看到不同顏色互相交錯、互相融合。我的個性比較害怕探索新事物,在作畫時也常常無法立即下手,需要在腦中大致描繪畫面才能夠下筆,但在濕水彩課程中,我能夠放肆的在白色畫紙上揮灑不同的顏色,即使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我也願意靜待色彩的暈染,讓色彩在白紙上自然的流動。

我認為這門課不只是認識華德福藝術,而是思考。老師常常提出問題,讓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思考,「看到這幅畫時你的感受是什麼?」、「你認為他的氛圍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門課的重點不在於完成一樣作品,而是沉浸在繪畫、製作的過程中。除了思考之外,我也在透過作品與內心的自己對話,老師有時候會在課堂結束前,讓大家圍成一圈,說明自己的作品,在這個環節不只讓我將作品的含意分享給大家,也讓我重新認識自己,並進行自我省思。很開心這學期能夠在老師的華德福藝術教學課程中學習,讓我透過老師的引導,更了解內心的心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