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命共舞的藝術創作課
文/李宇婕
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27級
與樂聲一齊走入華德福
輕哼著樂曲,我們以截然不同的姿態與心情開始每一次上課。「音樂」是我對「華德福藝術教學」這門課的第一印象,或者說,是華德福賦予我的第一個意義。
以歌唱的形式作為一堂課的開端實在很新鮮,當然一開始更多的是不習慣。「課程可以是這種氛圍嗎?」尚未脫離傳統教育體制的我充滿質疑,於是帶著滿腔疑惑進入課堂。
美術課可以不只是美術課
說到接觸這門華德福藝術教學課程的契機,就必須提到我高中的美術老師,他的課程極度挑戰傳統體制,我們可以坐在桌上上課、可以質疑他的藝術論點與他辯論、可以發表任何天馬行空的想像——只要你有確實享受這堂美術課。
高中美術老師是這麼告訴我的:「教育本就不該只有一種形式。」後來更提及了「華德福」。好奇之下,我開始搜尋許多與華德福相關的資料,但很遺憾地,我根本無法理解這個體系的運作、甚至不大認同,便決定要一探究竟。
每個人的不同都值得被承接
這門課令我深有感觸的還包含如何「回答」。
「你認為這是藝術嗎?」老師時常在課堂中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然而受到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我習慣回答固定答案、害怕發出不同的聲音。過往的學習經驗常常告訴我萬事皆有「標準答案」,因此我在回答問題時總是下意識思考「社會想聽到的回應是什麼」,而不是「我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我的思考模式便有些僵硬和死板。
然而在這門課程中,老師總是鼓勵我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會急著反駁那些不同的見解。儘管有些問題確實有相對正確的答案,老師還是會在聽完我們的想法後認真地給出評價,這使我得到了極大的肯定與尊重。
我才明白,「每個人的想法都值得被肯定」。
雖然這不一定跟華德福教育體系有絕對關係,可能也因老師的指導方式有所差異,但我確實在這門課中比較敢講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這顯然跟課堂營造出的氛圍有所關聯。
在紙張裡生長的花
「濕水彩植物」這堂課是我心境轉變最強烈的一次,每每回想都震驚不已。
「首先要營造充滿陽光的氛圍、空氣中夾帶著些水氣,播下一棵種子,植物便有了生命。它開始扎根、嫩芽隨之而出;時間遞嬗,土壤表面冒出了轉瞬拔高的身軀、綠葉由小化大;終於,在那個豔陽高照的日子裡,花苞盛開得耀眼,空氣中瀰漫淡淡清香。」我幾乎是以震驚到說不出話的心情看完老師的示範,這是第一次,我真正感受到紙張上誕生了生命。
隨後我也開始種植我的植物,灌溉、施肥、曬太陽,我小心翼翼地對待我的花苗,而手中的花朵似乎也真的有了靈魂,它順著紙張的水份自在生長、與我最初構想的模樣大相逕庭,卻也終究長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熠熠生輝。
「原來我們手中的作品真的可以有生命!」
我震驚於華德福如此細膩的教學方式,它慎重地為我們每一個行動賦予獨特的意義,並且成功讓學生們專注於當下、尊重每一筆一畫。那堂課不僅改變了我對創作的心態,更多的是對「創作過程」的重視。就像老師曾經說過:「儘管每個孩子畫的作品看似大同小異,卻是從每分每秒不同的心意塑造而成。重點不在於成品,而是過程。」而我現在似乎更能體會這句話的意義了。
將華德福帶進教學中
我想成為一位不同於傳統體制的老師。
可能因為聽朋友傾訴過不太順遂的校園生活,或者是看完各種社會新聞後發出的感慨,我認為教育絕不單純只是傳授教材知識而已,而是應該包含更多生活、心靈、學習上的交流與應用;上課形式不能只侷限於「講述法」,而更應該加入一些溝通與傾聽。但老實說,我也沒有任何實質計畫或足夠的基礎教育學知識。
不過在這學期修習了6學分的華德福學分學程後,我似乎有了些方向。
「音樂」、「藝術融合教學」、「尊重並理解學生內心想法」、「教師與學生間的雙向溝通」,我開始產生一些想法碎片並試著拼湊重組。儘管在拿到正式教師身分前的基本理論知識還不完善,但我總算隱約看見我想像中的教學模式,而不只是空談了。
未來,我想試著融合這些新奇的課程體驗,讓學生上課不至於那麼乏味,也希望能在學生心中留下很久、很久的回憶。
於是我的生活多了色彩
上完這學期的華德福教育課程,我深深意識到「故事」、「藝術」與「音樂」在課程應用上可以如此強大。
以故事開啟課程,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進入情境,還能避免「念經」的老套開場;音樂則起到了轉換心情、切換課程模式的作用。不得不說,在我心緒飄散的時候,音樂總能讓我瞬間回神,不至於心情煩躁;而藝術融合課程,讓我在觀課的經驗中明白了這種連結的用意。整整兩個小時的課程裡,老師透過動與靜的課程安排讓學生不僅是「聽」課,而是「唱」出故事、「畫」下場景,當然還包含了老師「演」出歷史劇情,實在是讓我欽佩不已。
也因此,我學會在讀書之餘、需要切換心情時聽音樂;在做筆記時增添一點個人創意,提升活潑度和書寫的意願;更試著在協助朋友紓解困惑時,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似乎是受到童話故事的影響),讓我的生活產生了非常大的改變。
或者說,於是我的生活裡有了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