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實】華德福學校的媒體素養課程設計與實作
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是一門不斷發展與轉型的課程,它在數位時代的變化速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德國斯圖加特自由大學Dr. Robert Neumann老師與歐洲的華德福學校聯盟投入媒體素養課程研發多年,建立K-12不同年段的媒體課程,今年暑期應邀來到清華辦理四天的工作坊,帶來非常豐富而生動的媒體課程設計實作。
「聽覺與視覺」的媒體課程設計
我們可以用「聽覺與聲音」這個感官的媒介來做為課程設計的主題,導師可以帶孩子去一個校外參訪、閱讀一篇報導文章、做一個物理實驗課程,然後讓學生兩兩一組合作一個2~3分鐘的廣播節目,1位扮演主持人,另1位扮演被訪問的專家或是特別來賓,學生要自己設計訪問的橋段、撰寫廣播稿、加入錄音的音效、配樂並錄音完成與全班分享,用這個廣播錄音作品來取代傳統的書面報告,學生在製作過程中必須消化和表達他所學到的知識、將大量的資訊在2分鐘內呈現、學習使用手機錄音程式或是傳統的錄音工具、設計對白,練習溝通與傳達這個重要的媒體素養,這個課程也可以與語文、歷史、數學、自然、音樂等各領域學科結合,而且非常有趣。
另一個關於「顯影成像」主題的課程設計也令大家印象深刻,生活在數位時代的孩子對於照片的概念都是用手機或是數位相機拍照,還可以後製修圖,對於傳統的顯影技術通常是很陌生的。當六、七年級孩子已發展出初步的因果關係概念後,我們可以設計讓學生動手體驗藍圖顯影的過程,找一個想要成像的東西,放在藍圖紙上在太陽下曬,讓圖紙上的感光原料和紫外線作用,再沖水後就能顯像,這個圖像就固定不能再修改,這就是我們傳統的工程和建築設計中應用的「藍圖」,也類似傳統底片沖洗的原理。孩子動手實作這個顯影的過程與平常用手機拍照的原理是很不一樣的。
有趣的翻頁動畫與影片創作
關於「視覺與影像」這個主題還可以在不同課程和年段中繼續延伸。青少年非常喜歡上網看影片,動畫和影片生成的原理也可以融入在媒體課程中來設計,從不插電的手作翻頁動畫書,進階到利用停格動畫APP製作短影片,學生可以實際經驗到多個靜止的畫面經過快速翻動,透過視覺殘留產生動態的效果,了解到動畫和影片製作的原理,學生分組自編劇本、製作拍攝的背景和道具、分工拍攝並使用軟體編輯影像和音效,一門課程中可以置入層次豐富的媒體素養。
電腦的語言與發展
Dr. Robert Neumann還運用數字圖卡、黑白棋、撲克牌和自製的教具,設計出不同難易程度的活動和遊戲來帶領學生了解二進位制、0與1的電腦語言、ASCII碼和模擬神經網路等等,讓學生能夠了解到電腦和網路的發展史以及背後的技術結構和運作方式,而不僅僅只是教會孩子使用數位產品。在華德福學校中,普遍較晚才開始讓學生使用電腦、平板等3C工具,但並不能簡化為華德福教育反對資訊科技與電子媒體,媒體教育的課程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來設計,從感官經驗的整合、與人溝通、創作、接收與分析資訊以及批判性的反思都屬於媒體素養的不同層次,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能適當的運用媒體持續學習並且與社會互動。
圖1:「藍圖」曬圖顯影原理實作
圖2:小組創作停格動畫短片拍攝
圖3:「二進位制」的牌卡遊戲
圖4:模擬處理器神經網絡運作